[摘要] 近年来,一些城市相继面临资源约束趋紧、环境污染严重、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。新形势下,如何破解这一城市发展痼疾,实现绿色发展?江苏省宿迁市念好“治转绿”的“三字经”,作出了有益探索。近日,《经济日报》记者随全国人大环资委“中华环保世纪行”采访团来到这里,探访其生态文明建设之道。
广植“绿”色
春夏之交,宿迁市泗洪县的75万亩洪泽湖湿地格外热闹。野生芦苇随风摇曳,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翩跹起舞。瞅着眼前的这片“绿”,正在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工作的老段有些陶醉:“我们现在都知道,生态保护特别重要,再不保护就没这个湿地味道了。”
过去,过度养殖曾严重危害这里的生态环境,渔民进一尺、湿地退一步,洪泽湖湿地一度出现两相对峙的局面。找回湿地“味道”,宿迁市先后投入15亿元整治,建成湿地防护林5000公顷,拆除围网养殖6万亩,恢复芦苇、荷花、芡实等水生植物5万亩,搬迁安置渔民2100户。
“退一步海阔天空。”1997年就在湿地里养螃蟹的老段,从湿地迁出后将螃蟹产业安置在了距湿地5公里的临镇,白天巡护湿地,下班回家养螃蟹,老段对眼下的生活甚感满意。
打造绿色宜居城市,修复退化的湿地只是其中一招。
宿迁市率先在城区内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和绿色建材产品的推广应用;围绕建设“林荫城市、彩色城市、花园城市、海绵城市”的总体目标,建成古黄河风光带、三台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,实现景观与生态的深度融合;坚持将创建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,健全城市绿色设施……多措并举,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奖仅批复3家,宿迁成为其中之一。
生态好了,宿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速成长。2015年,宿迁市共接待游客1602.5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超17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8.8%和20.5%。(经济日报记者沈慧郭静原)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