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 近年来,一些城市相继面临资源约束趋紧、环境污染严重、生态系统退化等挑战。新形势下,如何破解这一城市发展痼疾,实现绿色发展?江苏省宿迁市念好“治转绿”的“三字经”,作出了有益探索。近日,《经济日报》记者随全国人大环资委“中华环保世纪行”采访团来到这里,探访其生态文明建设之道。
谋求“转”型
治污不能只禁不疏。如何开发新的生产力、以转型促治污成为摆在宿迁发展面前的新命题。
“过去,大型采砂船一天能采砂上千吨,小的也有200到300吨,利润一天能达上万元。”胡元明说,宿迁对已禁止的拥有合法执照的采砂户给予相应补偿,同时积极谋划原有采砂人再就业。“现在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投身到城市公共服务行业中,有的做起了汽车租赁,有的当保姆。”胡元明表示。
骆马湖几十公里外是大型废弃塑料处理集散地耿车镇。车行至耿车镇,记者发现街道两旁满是空置的蓝皮小房子。“那些原来都是处理垃圾的。”宿迁市副市长李荣锦告诉记者,过去各地的废旧塑料都拉到耿车集中处理,久而久之,“地下80米深的水都受到了污染,河水的颜色更是各式各样”。
而处理废旧塑料时的浓浓“耿车味”成为耿车镇人的不堪记忆。为了挥别“耿车味”,今年年初,宿迁市全面取缔6978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户,清理废旧物资60余万吨,综合治理村居环境44个,并对600余条河塘沟渠进行挖掘整治。
“耿车味”渐渐淡去,村民欢呼雀跃。曾经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大户丁素荣却高兴不起来:“2013年我购买了一套厂房专门用于废旧物资造粒经营,综合整治后,厂房停用,原料和设备被清理。”不过,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,丁素荣迅速引进服装代加工项目,接起了外贸单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
刘圩村6组的废塑料经营户刘小欢早就意识到垃圾污染的危害,前些年他一边处理废旧物,一边开网店。废旧物资整治启动后,刘小欢专心做起淘宝生意:“近新上了3套家具生产线,我有信心在家居行业大干一场。”
耿车镇废物处理转产转业的案例还有很多。“我们鼓励能人大户就地开办实体企业,对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众,指导他们从事电商产业,对一些年龄较大、缺乏技术和资金来源的人,则发动临近果园留出合适岗位,帮助他们再就业。”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。
据统计,目前耿车镇已完成加工户转型2227户,涉及塑料精深加工、家具家居、电子商务、商贸物流和现代农业等行业,居民收入相较原来基本持平。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